《批判性思维》笔记 2020-08-17 笔记 暂无评论 1667 次阅读 **资料下载:** - [(美)摩尔(Moore,B. N.) 等著 -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2014, 机械工业出版社) - libgen.li.mobi](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4/07/3639193399.mobi) **目录:** [TOC] ## 批判性思维 目标: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 ### 结论指示词 - 于是 - 结果 - 所以 - 因此 - 这表明 - 这蕴涵 - 这显示 - 这证明 ### 前提指示词 - 既然 - 因为 - 由于 - 依据 ## 信念和断言 >结论和信念密切相关。 - 信念 - 是你所相信的 - 是命题 - 可以表达为陈述句 - 或者为真或者为假 信念 ≡ 判断 ≡ 观点 ≡ 断言 表达 ≡ 陈述 - 客观断言(objective claim) - 它的真或假不依赖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 - 是不是客观断言,与它是真是假无关。 - 有真的客观断言 - 有假的客观断言 - 有真假未知的客观断言 - 主观断言(subjective claim) - 它的真假依赖于人们认为它是真还是为假。 >关于一个人思维的陈述是客观的。 >关于事实的观点(信念、断言)与客观的观点(信念、断言)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其真假不取决于主体怎么想。 >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主观的(不同的道德观点都有其难以区分高下的正确性),但不是纯粹主观的。 ## 论题 >讨论论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到底什么是论题 论题 ≡ 问题 - 客观问题或论题(objective question or issues) - 答案不依赖于我们怎么想 - 例如:摩尔比帕克高吗? - 主观问题或论题 - 答案依赖于我们怎么想 - 例如:西蒙的衣服是否得体? 道德方面的论题,无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解决。 数学难题、历史问题、重大的哲学疑难等,都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求解。 法律问题、美学问题等,不能仅仅借助科学方法就能给出答案。 >如果要认真思考某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底哪些因素与问题的答案有关。 ## 论证 >当我们为接受一个断言给出理由的时候就是在做论证。 - 论证(argument) - 由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 - 前提: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 - 必须是真的 - 必须是**令人信服**的 - 是和结论相关的 - 是和结论的“真”相关的 - 结论:被前提支持的断言 关于论证,有三点要注意的: 1. 有时候人们用“论证”这个词实际上指的是“前提”。 - “你为不领养狗提供了好的论证” 书里的“论证”指的是“前提+结论” 2. 并非所有的论证都直接了当、易于理解。 - 爱因斯坦的“E=mc^2”的结论需要一系列高深的数学理论和物理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对E=mc^2的论证。 3.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论证来解决。 - 例如问你嗓子疼不疼,你无需论证就可以直接回答。 >到底一个问题是否需要论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论题。 ## 认知偏差 信念形成过程中掺杂的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 - 信念偏差(blief bias) - 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 - 启发(heuristics) - 下意识锁定某些情况来预测事件的可能性 - 可得性启发(avaliability heuristics) - 人们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 错误共识效应 - 人们的默认自己和周围人的观点与整个社会的观点一致的倾向 - 从众效应 - 人在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 能引起认知扭曲。 - 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 - 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 损失规避 - 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 圈内偏见(in-group bias) - 对于隶属于与自己不同的社团、教派、党派或不同国籍的人,人们更容易形成负面意见。 - 能扭曲和误导我们认知和判断 - 服从权威效应 - 人们有无条件听命于权威的倾向 - 锚定效应 - 当我们被引导到思考较大的数字时,我们的思想就被“锚定”在大数的范围内。 - 过度自信效应(overconfidence effect) - 当人们预估他对某事判断正确的概率时,预测值通常都比实际值要高——至少在问题很难或者在所面临的的问题是不熟悉的领域时。 - 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better-than-average illusion) - 能让人们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要更足智多谋或有更好的驾驭能力。 ## “真”和“知识” - 真 - 通常,任何可以称作信念或者断言的陈述,不是真的就是假的。 - 无论一个命题表达的是信念、观念、判断还是表达陈述或断言,真或假是命题的特征。 - 命题的真、假特征是客观的,它不因人们对命题所持的态度而改变 认定断言是知识的三个条件: - 你相信这个断言 - 你已经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自己的信念 - 没有理由怀疑你会在相信此事上犯错 ## 批判性思维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批判性思维**不是**:好思维、艰难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构建论证、解决问题、超越常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考 特别地,批判性思维是针对你自己或者他人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估。 # 论证:基本特征 [论证](#论证) ## “结论”作为“前提” 同一个陈述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结论,又可以作为另一个论证的前提。 - 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引起争议,就要提出一个新论证。 - 原论证的有争议的前提就是新论证的结论 > 一个论证的结论就是另一个论证的前提。 论证的过程往往由多个推理环环相扣而形成推理链。 但每一个推理链都有其起点。 ## 未表达的前提和结论 论证可能包含并未表达的前提。 论证还可能包含并未表达的结论。 ## 两种论证 ### 演绎论证 - 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 - 如果其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 - 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 - 用来描述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 **有效论证**(valid argument) - 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 ### 非演绎论证 - 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argument from analogy) - 前提支持结论 - 分为好论证和坏论证: - 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程度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 - 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程度越低,非演绎论证越弱 - 演绎论证是:前提证明结论 - 非演绎论证是:前提支持结论 ## 排除合理怀疑 - 作为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的要求低于演绎证明。 - 演绎证明的标准用日常语言课相应地表达为“排除任何怀疑” - **可靠推理**的结论才算是排除了任何怀疑的。 - 可靠推理: 1. 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 2. 不可能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 ##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 - 衡平推理 - 也就是权衡利弊。 - 通常既包含演绎的成分,也包含非演绎的成分。 - 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IBE) - 这种推理类型也被称为“溯因推理” - 是一种非演绎推理 - 当针对一个现象出现相互竞争的解释时,最佳解释将会是: 1. (解释力)最充分地解释该现象 2. (预测力)能做出最精确的预测 3. (一致性)与其他已被接受的解释冲突最少 4. (简单性)需要最少的不必要的前提和假设 ##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 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达都不可能作为前提或结论。也不可能是论证。 - “如果……那么……”说连接的句子 - 可以作为前提,或者作为结论 - 不能作为论证 - “如果你现在洗车,那么车上将会有泥点” - 如果作为前提,那么结论就是“你不该现在洗车” - 作为结论,其前提是“天在下雨”。 - 对事实的罗列 - 貌似论证,实际不是论证,只是事实的罗列 - 身份信息的失窃较上一年度增多了至少10倍。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如何轻易地获取他人的社会安全号码、银行账号等信息。当地警方提醒大家谨防他人接近上述信息。 - 尽管这些断言的主题接近 - 但没有任何一个断言为其他断言提供理由 - 因而不构成一个论证 - 过去一年中学会窃取他人身份信息的人成倍增加了,所以你比以往更容易成为窃取信息的受害者。 - 第一个断言作为理由为第二个断言提供了支持 - 这两个断言就构成了一个论证 - A因为B - 词语“因为” - 有时连接事情的原因 - 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它是如何制作的,等等。 - 有时引出论证的前提 - 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 - 例: 1. 麦克穿着泳衣,因为他刚游完泳 - 这是揭示麦克穿泳衣的原因 2. 麦克刚游完泳因为他穿着泳衣 - 这是论证麦克刚游完泳 ## 道德、情感和逻辑 -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模式: - 道德(ethos) - 人们会被演说者的比如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所说服 - 情感(pathos) - 演说者可以通过与他的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行说服 - 逻辑(logos) - 演说者可以通过信息和论证来说服听众 - 是最难起效的说服方法 - 所以广告很少说理 - 论证不能被定义为说服的手段 - 演绎论证之可靠与否, - 丝毫不决定于人们是否真的被它说服了 - 非演绎论证的强度 - 仅仅决定于论证的前提究竟为结论提供了多大可能性的支持 - 丝毫不决定于听众是否被改论证说服 ## 理解论证的技术 - 发现结论——某语篇的主要观点 - 寻找前提 - 发现针对前提的主要论证(如果有) ### 论证的结构 对于书面论证,可以先给其前提和结论的语句标注数字,然后利用这些数字来刻画论证的结构。 例子: ①[我不认为应该给卡洛斯买车。]实际上,②[卡洛斯不负责任,]因为③[他对自己的事不关心。]④[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车,]既然⑤[我们目前入不敷出。]⑥[上周你还抱怨我们的财务状况],而且⑦[没理由你是不会抱怨的。]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1531208196.png)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3980147957.png)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849660245.png)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112290268.png) 有些断言构成不止一个结论的理由。 如: ①[卡洛斯一直不负责任。]②[他当然不应该有自己的车。]而且,在我看来,③[他也可能会忘掉冬天的夏威夷之行。]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2016123945.png) 论证中有与论证的立场相反的断言。 如: ①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非裔美籍教师。②这就是要通过新的多元化方案的原因。的确,③这对白人或许有些不公平。但④拥有更多的黑人教师对于社会利大于弊。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2667945726.png) ## 评估论证 - 评估论证分为两个方面:逻辑和真假 - 逻辑的角度 - 该论证是在证明还是在支持其结论? - 这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还是较强的非演绎论证? - 真假的角度 - 论证的前提确实为真吗? #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导致表达含糊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 过度模糊 - 歧义 - 过于抽象 - 未界定术语 - 优秀的论文通常由四部分构成: - 陈述标题 - 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 - 提供支持立场地论证 - 对持相反立场地论证展开反驳 ## 模糊 - 模糊(vaguness) - 模糊有程度的不同 - 要完全消除模糊几乎是不可能的 - 没有必要完全消除模糊 - 适度的模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 但过于模糊的表达会导致问题 - 如果某断言不至于因为模糊而不能恰当地表达有用的信息,其模糊度就是可接受的 - 如果在表达中夹杂着过度的模糊以至于我们难以甚至不能理解其中的断言,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就会要求表达者负责澄清 ## 歧义 - 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 - 表达断言的语句中有含有歧义的词语或短语 - 组合歧义(grouping ambiguity) - 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 - 有两种源于组合歧义的常见谬误 - 分解谬误(fallacy of division) - 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的每个成员也具有该特征。 - 圆形的建筑物不必是由圆形砖块建成的 - 组合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 由成员都具有某特征为前提推出由这些成员构成的整体也一定具有该特征 - 语形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 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做两种以上的解释 - 指代歧义(ambiguous pronoun references) - 一个代词所指代的事物或对象不明 - 第一动因论证 - 是关于上帝存在的古老论证 - 前提:每一事物都是有其形成原因的 - 所以:宇宙也是有其形成原因的 - 所以:上帝存在,他是宇宙形成的原因 - 有合成谬误 ## 抽象 - 抽象(generality) - 一个断言表达的内容越不具体,该断言越抽象 - 对具体词或短语X而言 - X所指的范围越广,X越抽象 ## 定义术语 - 定义的目的 - 告知词语的通常意义 - 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词意义 - 约定定义(stipulative definition) - 未经证据、逻辑、理智或事实等的检验就凭直觉或“本能”被认定为真的事物 - 减轻模糊、抽象或消除歧义 - 精确定义(precising definition) - 用于说服 - 说服定义或修辞定义 - 是为了提供语词的日常意义或各方约定的意义 -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义 - 目的是影响人的态度 - 例如为了抨击而定义一个带负面情感的意义 - 定义的种类 - 列举定义 - 通过**指明语词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对象的典型例子**来下定义 - “我用‘圣典’指《圣经》《古兰经》这样的文本” - “鼠标就是这个(展示实物)带有按键的东西” - 同义词定义 - 给出与被定义术语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或短语 - “‘悸动’意味着‘跳动’” - 分析定义 - 确定被定义术语所指对象的必要特征从而明确术语所指的对象 - “俄式茶壶是俄罗斯人用于烧水泡茶的壶” - 定义的注意事项 - 不能通过定义使论辩的任何一方处于不利境地 - 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来下定义 - 定义必须是清晰的 - 尽可能避免在定义中使用诉诸情感的语言 - 不追求最终的定义 - 基于实用的目的,关于概念某一方面的精确定义,只要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指引就够了 - 反例:讨论“人生而自私吗” - 志愿者的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愿望,所以,志愿者都是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因此,志愿者的行为都是自私行为。 - 问题在于:没有在通常意义上使用“自私” - 通常说一个人自私,是因为发现了他某项重要特征 - 而不仅仅是因为他当了志愿者 - 在这种全新的意义上使用“自私”,那也就失去了使用这个词的必要性。 - 因为,它并没有表达任何有关志愿者的有意义的特征 ## 论文 >- 优秀的论文通常由四部分构成: - 陈述标题 - 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 - 提供支持立场地论证 - 对持相反立场地论证展开反驳 - 论文的开端 - 描述论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来介绍论题 - 激发读者的兴趣 - 必须中立 - 不能把你对论题的立场表述为唯一正确的立场。这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负担:担心你将展开的论证是为了劝说他 - 立场必须明确,尽量简明扼要 - 清晰地陈述论题会为识别你的立场提供捷径 - 论证尽量言简意赅 - 但比简洁更重要的是清楚 - 陈述的理由必须明显相关 - 如果理由不显而易见,就需要其他论证来支持、证明该理由 - 如果有相反立场的著名论证 - 提供理由证明它缺乏说服力 - 其前提不必为真 - 该前提不能支持其结论 ### 论文写作的若干指导 1. 中心突出 - 开篇就陈述论题、表明立场 - 不等于用呆板的语言: - × 本文将讨论动物继承其主人遗产的问题 - √ 你会因为母亲的猫而减少本该被继承的遗产吗? 2. 紧扣主题 - 论文中各要点只能服务于两个目的 - 对所持立场的说明、解释、澄清、阐述 - 对持相反观点者的回应 - 要删除无关的论述和没有针对性的思想 3. 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谋篇布局 4. 结构完整 - 理解1: -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 反驳已知的对立观点 - 对可能反驳自己的意见展开预先回应 - 越明确地限定话题,越容易完整地驾驭它 - 理解2: - 句子要完整 - 段落要完整 - 每一段落要紧扣一个观点 - 整篇文章要有结论 - 形成文章的结论和总结文章不是一回事 - 短篇论文不需要总结 - 提高组织文章的能力 1. 初步组织材料后,列出写作提纲。 - 确认: - 提纲是否符合逻辑 - 文中逐词逐句是否都适合提纲的需要 - 建议: - 先要识别论题和你的立场 - 文章开篇就要表明两者 2. 修改作品 - 不厌其烦,千推万敲 3. 听取批评意见修改 4. 朗读,来发现语法和拼写问题 5. 对文章完全满意后,隔段时间再进一步修改 - 语言 - 避免陈词滥调 - 尽量具体 - 不要抽象 - 避免被动语句 - 不要啰嗦 - 夸大其词远不如谨慎陈述 - 保证主语与谓语一致 - 为什么运用修辞手段 - 无论多么相关,插入的评论都不是必需的 - 仔细核对每一个字 - 句首别用连词 - 写作误区 - 废话连篇 - 不是直接切入论题,而是大量介绍、评价论题 - 信马由缰 - 不注意组织思路,想到那些到哪 - 未经思考 - 不对论题做深入和详细的探讨 - 而写出对论题的第一反应 - 不得要领 - 写作时拐弯抹角 - 如需要评价骑自行车的好处时,大谈自行车的历史 - 让读者领会 - 期望读者从作者不合逻辑的推论、转移话题的论述和无关的旁敲侧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 - 有说服力的写作 1. 集中讨论与对手就论题产生的分歧,而不是只关注个人观点 2. 在反驳对手的观点时不能出言不逊。不能说对手的论证是荒谬的、可笑的 3. 对于对手做出的好论证,要坦率承认 4. 在受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的环节。不要过分关心枝节上的分歧 5. 先陈述强有力的论证 # 可信性 - 评估可信度的两个层面: - 断言本身 - 断言的来源 - 审查断言 - 问题一:在什么情况下,断言的内容缺乏可信性? - 该断言与以下相冲突时: - 我们观察到的 - 我们已知的(我们的背景信息) - 其他可信的判断 - 问题二:在什么情况下,断言的来源缺乏可信性? ## 评估断言的内容 ### 断言与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 我们自己的观察提供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的最可靠来源。因此,对与我们的观察相冲突的判断提出质疑,是最为合理的。 - 观察和近期记忆并非不可错 - 有各种因素会影响观察或记忆 - 注意力不集中、牵挂着其他事件、情绪不宁等 - 物理条件的限制会导致观察的误差 - 光线昏暗、环境嘈杂、速度过快等 - 度量工具的不精确、不稳定、不准确会导致观察的偏差 - 信念、希望、担忧、期望会影响观察 - 一厢情愿思维(wishful thinking)的谬误 - 任由希望和愿望影响我们的判断、粉饰我们的信念 - 个人兴趣和偏见会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 - 视角不同导致错觉 - 记忆像观察一样并不完全可靠,除非我们以可控的手段记录我们的观察。 - 记忆可能具有欺骗性 - 批判性思维者总要保持如下警觉: - 他们记忆中所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是他们曾真正观察到的。 >尽管第一手观察并非绝对可靠,但它们仍然是我们最好的信息来源。任何与我们自己的直接观察相冲突的报道,都要经受我们严格的质疑。 ### 断言与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 背景信息 - 已被证明的信念 - 初信度(initial plausibility) - 粗略判断一个断言对于我们而言是否可信 - 取决于该断言与我们背景信息有多大程度的一致性 ## 评估信息来源 1. 首先要关注发布信息者与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利益相关 - 利益相关方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怀疑 2. 观察发布信息者的体貌特征是没用的 3. 可以质疑信息发布者是否具备关于争议问题的知识 ### 利益相关方 - 利益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 指可以通过我们的信任获益的人 - 利益无关方(disinterested party) - 不以任何方式从我们的信任中获益的人 ### 体貌及其他特征 - 体貌及其他特征 - 人的表面现象与信息可信度没关系 - 观察眼睛也没用 - 但现实中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和果断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信任 ### 专业性 -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 - 教育和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 - 其次是成就、声誉和职位等 - 利益有可能左右专家的意见 - 专家们有时意见不一 - 除非某位专家明显代表该领域内多数专家的观点,或除非某位专家能被确认比其他专家更有权威、更无偏见,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有责任暂不决断到底认同哪位专家的意见 # 广告 >广告是尽力抑制人类智力以便从中牟利的科学。 面对广告,最好持怀疑态度。 - 广告分类: - 提供理由 - 承诺可以实现某种期望、实现某些需求、消除某些负担 - 广告商是典型的利益相关方 - 承诺没有任何保证 - 模糊、模棱两可、误导、夸张、低级错误 - 例如面巾纸承诺“更柔软” - 不提供理由 - 触动人们心情 - 描述该产品正被我们崇拜的人或是与自己同类的人所使用或推荐 - 描述该产品所使用的环境正是我们希望自己置身的环境 # 修辞技巧 - 修辞(rhetoric) - 旨在影响他人信念、态度和行为时所运用的广义的语言技巧 - 也叫倾向性表达(slanters) - 因为修辞主要用于给某议题赋予肯定或否定的倾向性 - **修辞力本身不能确证什么** - 我们自己的态度不能被纯粹的修辞所影响 - 必须能将论证与修辞区分开 ## 带倾向性的修辞技巧 ### 委婉语和粗直语 - 委婉语(euphemism) - 用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 - “旧车”→“二手车” - “反抗者”→“自由战士” - 粗直语(dysphemism) - 引发负面态度,减少积极联想 - “反抗者”→“恐怖分子” - “遗产税”→“死亡税” - 委婉语和粗直语的使用,暗含欺骗性。 - 但使用委婉语也有积极意义: - 能不直接谈敏感话题,或完全避开敏感话题 - 能不带敌意地结束理性的商谈 - 对坏事的中立报道,不该被视为粗直语 - “莉西用斧子杀害了她的父亲”是中立语言。 ### 闪烁其词 - 闪烁其词(weaseler) - 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 - 有助于稀释、淡化所面临的批评 - 也给提出断言的人在遇到挑战时留有逃脱的余地 - 例:“每加仑**高达**5英里多”、“一星期减重**高达**10磅” - 无论实际到不到,“**高达**xx”的陈述都站得住脚 - “大概”、“可能”、“也许”看语境 - 做暗示(闪烁其词) - 做合理的限制 ### 贬抑 - 贬抑(downplayer) - 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 - 方式: - 刻板印象 - 修辞性比较 - 修辞性解释 - 暗示 - 例子: - “只不过是”、“只不过” - “所谓的”、引号 - “然而”、“不过”、“仍然”、“但是” - 这类方法有点微妙 - 正方:“虽然A,但是B” - 反方:“虽然B,但是A” - “仅” - 上万人的投票,说**仅**赢了6票 - 确实是微弱的差距 - 用“仅”是恰当的。 - 20人的投票,说**仅**赢了6票 - 13比7,相当悬殊的差距 - 用“仅”是贬抑,为了降低差距的重要性 > 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杜绝倾向性的表达。 这些手法能提升写作质量和趣味,但需要避免被倾向性表达不恰当地影响。 ### 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stereotype) - 无视个体差异,用某团体指代某人 - 英文里:定冠词the + 团体名称 - 利用刻板印象的修辞 - “参议员麦凯恩以绅士风度向他的对手致辞” - 利用了“绅士”给人留下良好的刻板印象 - 用“极端右翼分子”诋毁候选人 - 利用消极的刻板印象 ### 暗示 × 为激起情感的联想 √ 依赖语言在其他方面的操控力 - 可以隐藏冗长的细节解释 - “每个人都通过了考试” - 隐藏了“每个人”的范围 - 我们假设“每个人”仅限于参加考试的人。 - 可以隐藏重要的解释来引起注意 - “女士们、先生们:我证明这场竞赛中至少有一位候选人不酗酒” - 没说具体是谁,但肯定是竞赛中的对手 - 人们假定,如果没有任何人酗酒,就没有必要发表这个言论 - 可以用来委婉曲折的表达反对意见,而不必实际指明 - “在不少方面,他是称职的” - 暗示其他某些方面不称职 - 用明褒实贬来指责某人 - 在期待高度赞扬时,却只给与轻微的赞扬,从而暗示并不值得表扬。 - “我想,xx为我们工作得不错” - “到目前为止,他被证明是能干的” - “令人惊奇的是,他看起来非常机敏” ### 加载问题 - 加载问题 - 问题中存在未经证明的假设 - “你一直这么喜欢赌博吗?” - 直接假设了被问者喜欢赌博 ### 嘲笑 - 嘲笑(ridicule) - 运用所有的嘲讽手段 - 是有力的修辞手段 - 仅仅嘲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 属于幽默、娱乐。并不是说娱乐不对。 - 听的时候,要能把论证和娱乐区分开 ### 夸张 - 夸张(hyperbole) - 过分夸大 - 粗直语、修辞性比较,经常包含夸张 - 用于嘲弄 - 用于说服 - “xx是嗓音最奇妙的音乐家” - 即使你拒绝该判断中“奇妙”这个部分 - 你也许会认为xx嗓音肯定相当不错 - 夸张可以让一个不该有这么强说服力的判断更具有说服性。 ### 修辞型定义和修辞性解释 - 修辞型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 - 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 例:“堕胎”→“谋杀未出生的孩子” - “真正”的定义是用于澄清意义 - 例:“人”→“出生后的生物体”→→堕胎不是杀人 - 修辞性解释(rhetorical explanation) - 貌似解释 - “他因为缺乏勇气而输掉了战斗” - 没有奉承、讨好的意味 - “他因为过于谨慎而战败” - 政策的修饰性标题 - 看标题就同意,看内容就反对。 - 例: - 标题:《健康森林议案》 - 内容:降低环保指标、为公司使用国家森林提供便利 - 标题:《禁止歧视和优惠待遇》 - 内容:削弱和撤除反歧视项目 ### 修辞类比 和 令人误解的比较 - 修辞类比(rhetorical analogy) - 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使某事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 - 常常用于代替论证。无需必要的证明就能让人信服。 - “你中彩票的概率小于被雷劈的概率” - 用来误导 - “增大了25%” - 不说比什么增大了 - “全新改良配方” - 不说怎么改良的 - 关于“比较”的问题 - 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 消息:“失业率下降” - 实际:“相当比例的劳动力人口放弃了找工作” - 使用的是同一种比较标准吗? - 消息:“93年美国艾滋病患者数量骤增” - 实际:“联邦政府扩展了对艾滋病的定义” - 比较项是可比的吗? - 消息:“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男性多于女性” - 实际:“总体上说,男司机行驶里程远多于女司机” - 比较是否用平均数表达? - 消息:“A城的平均降雨量和B城差不多” - 实际:“A城雨季更长,降雨次数是B城两倍” - 注意数据是算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还是众数 - 知道一条河“平均1.4米深”,不能直接过。 ## 替代证明和重复 ### 替代证明 - 替代证明(proof surrogate) - 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 - 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 - “据消息人士说xxx” - “显而易见xxx” - 并不是真正的证明 - 可能是草率的调查研究 - 也可能只是宣传 ### 重复 > 宣传的本质就是简要并不断重复 - 重复 - 能遮蔽、麻痹人们判断力 要提醒自己:信念源于证据和论证。 ##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 通过图像造成错误印象 - 精心处理的图像(例如 添加、删减、合并) - 不改变图像但配以引人误解的文字说明 - 精心选择拍摄角度从而使信息失真 - 未经获准(作者姓名、许可)与正式形象不一致 - 电影剧照:脱离上下文,基于错误的描述 - 把造型剧照当成实际事实 - 虽然是真的但提前摆好了“造型” - 100%数字虚构 >修辞技巧本身不是我们接受某个立场的理由, 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用了修辞技巧的表达中都没有陈述理由 # 伪推理(谬误) ## 诉诸情感的谬误 ### 源自愤怒的“论证” 愤怒并不等于谬误,有的时候愤怒是完全合适的。 但愤怒的时候,人容易变得不合逻辑: 1. 在实际并没有理由时误以为已经获悉了愤怒的理由 - 不能仅仅因为某事令人愤怒就认为它不正确 - 愤怒不是引起愤怒的对象的证据 - 愤怒只是一种情绪,不是其他任何事件的证据 2. 由一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一无关事件的评价 - 如果我们对某个诋毁者的动机愤慨 - 批评者的动机和批评本身之恰当与否是相互独立的 - 即使动机不纯,也不排除所提的批评是正确的 - 如果一个人做了让我们恼火的事 - 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这个人的其他方面 - 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其他人 - 源自愤怒的“论证” - 煽动性的语言+某种“结论” - 例:讨论同性恋是否可以合法化 - 左派:“心胸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者竟然要对人们在自己的卧室里可以做些什么进行强制规定” - 引发愤怒 - 与所讨论的同性恋婚姻话题无关 - 保守派:同性恋者在要求“特权” - 也是引发情绪 - 并不是在要求特权,而是要求平等的权利 - 寻找替罪羊(scapegoating) - 因面临的困难而责备特定的群体或个体 - 只要激起南方男子对北方民权工作者的愤怒,就可以让这些南方人做出任何事情。 ### 威吓手段 当愤怒或恐惧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清晰地思考了。 - 威吓手段(scare tactics) - 试图吓唬人们去做某事或接受某种立场 - 方法: - 展示吓人的场景 - 例如告诉南方人北方民权工作者想做什么,引起恐惧和愤怒 - 威胁某人 - 诉诸武力的论证 无论恐吓多吓人,都要看证明。 而不是“后果太令人担忧,以至于它们似乎不需要证明了” 要能区分**合理警告**和**威吓手段** - “小心那条蛇——它有剧毒” - 警告者和被提醒者都没有犯推理错误 - 是合理警告 - 一个特写:婴儿待在汽车轮胎里面。 广告词:“请购买xx轮胎!为了人身安全,避免使用不安全轮胎。” - 看到特写后的合理做法,是检查轮胎(有没有漏、会不会炸 之类的) - 光看特写,并不涉及到底购买哪种轮胎的问题。 - 并非是提出合理的警告 - 是威吓手段 ###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 诉诸同情的论证 - 同情能诱使我们强化某人的优点 - 常见的推理错误: - 出于怜悯之心,而错误判断别人的能力 - 由于某人所受的困难,而应该得到更好的分数 - 因为需要更好的分数,而应该得到更好的分数 - 源自妒忌的论证 - 妒忌能诱使我们夸大某人的缺点 - 由于妒忌而对某人吹毛求疵 - 自负 - 会使我们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 - 会令我们做出其他无关的判断 - 会让我们易受阿谀奉承的影响 - “‘具有超凡辨别力的人’才能发现xxx” - 试图利用别人的自负感去取代理性判断 - 是阿谀奉承的谬误 - 一厢情愿的思维 - 任凭希望粉饰我们的信念,影响我们的判断 - 安慰剂效应 - 使人负疚(guilty trip) - 引起某人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行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 - 例如:家长不想向孩子解释时,用这个策略 - 如果孩子故意做错事,他应该有负疚感 - 但并不能因为孩子有负疚感,就说明他做错事 - 希望、渴望、厌恶 - 容易引起一厢情愿的思维 - 例: - 吸烟者拒绝承认吸烟对身体有害 - “积极思考”的空洞措辞 - “心想事成”之类的口号 - 同辈压力(群体认同感) - 渴望被人接受的心里,可能促使我们接受某些判断 - 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我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 - “对...为真”的托辞 - 例如:“对你而言这是真的,但对我而言这不成立” - 只有个人观点,没有个人事实 - 事实就是事实,不可能因人而异 - 用来表达观点时,就不是托辞了 - 对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如果有人做“对...为真”的表达,仅仅表明“我不想再说了” ##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 ### 转移注意力/烟幕弹 - 转移话题 - 把注意力从一个话题引开,转移到另一个话题 - 争论一个问题时,把话题转移到一个已经有定论的相似问题 - 烟幕弹 - 堆砌问题,使问题极度复杂化,直到最初的问题迷失在语言的“烟幕”中 现实生活中,需要关注的是使讨论回到正题上来。而不是困惑于摆在面前的是哪种谬误。 ### 众所周知 - 诉诸公众的论证 - 仅以多数人(并非权威或专家)相信它为根据,力劝某人接受某个判断 - “大多数人相信xx”不能成为xx为真的证据 - 大多数人相信上帝存在,不能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据。 - 如果大多数人不相信上帝存在,也不能作为上帝不存在的证据。 ---- - 有些时候,人们的想法的确能“决定”什么是真的。 - 例如:词语的意义,语法规则,地方习俗... - 另一些时候,人们的想法能“指引”什么是真的。 - 例如:你认识的几个波士顿人认为,在他们的公园里喝啤酒是非法的,那么你有理由认为这是真的。 - 这是关于**可信性**的考量 ----- - 诉诸司空见惯 - 试图根据它的常见,来为某行为或实践(不是断言)做辩护 - 例如:“不该开超速罚单,因为人人都超速” - 诉诸传统 - 试图根据传统来证明某判断或做法的合理性 - 因为历来如此行事,所以要这么做 - 因为历来人们都相信,所以我们也相信 ### 合理化 - 合理化 - 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 - 例如:史密斯送他妻子一台桌锯当生日礼物,说:“这桌锯不便宜,但拥有它你会很高兴的,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车库里干活而不会妨碍你” - 史密斯“推理”的谬误:把自己的愿望和他妻子的愿望混为一谈 - 不能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桌锯能让他妻子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 他妻子开不开心,与他的思考有没有谬误,没有关系。 - 史密斯的伙伴对他说:“那是个好主意,很有创意,你妻子肯定喜欢。也许你可以为她造一艘船,这样我们俩就可以一起钓鱼了” - 要么是故作天真,也犯了合理化的错误 - 要么是在嘲讽 ## 以错制错 例如:嫌楼上吵,为了报复,把楼上家的汽车拖到河里。 从情绪的角度看,是扯平了。 从理性的角度看,是以错制错。 - 以错制错(two wrongs make a right)的谬误 - 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 - 错误行为之间不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其中一种错误消失 - 要能将**合法的惩罚**和**非法的报复**区分开 - 为免受面临的伤害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此为理由给自己的行为辩护,就不是谬误。 # 更多谬误 ## 诉诸人身的谬误 - 诉诸人身的谬误 - 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 - 例:帕克是个有创意的人,如果帕克对某问题持有观点,那么 - 这个观点的持有者是有创意的人 √ - 这个观点本身就是有创意的 × - 试图通过指出发表言论的主体的特征来反驳言论本身 - 只可能影响其可信度 - 不能仅仅以此作为言论为假的证据 ----- -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 - 把断言被驳倒,归因于提出者不良品性 - “约翰逊有如此这般的不良品性,因此,他的断言(信念、观点、理论和建议等)被驳倒了。” -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 把断言被驳倒,归因于此断言与提出者的其他言论相矛盾 - “摩尔的断言与他的其他言论或行为相矛盾,因此,他的断言(信念、观点、理论和建议等)被驳倒了。” -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 - “帕克的情况是如此这般的,因此,他的断言(信念、观点、理论和建议等)是不正确的。” - 毒化井水 - 可以被视为 事先诉诸人身 - 如果有人往井里投毒,那么你就不会喝井里的水 - 如果A告诉你关于B的一些无关的负面信息,使你对B产生不良印象,你就倾向于拒绝接受B对你所说的言论 - 因人纳言谬误 - 把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他的观点上 - 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而接受或支持他的观点 ## 生成谬误 - 生成谬误 - 把反驳断言的来源和驳倒断言混为一谈 - 所有诉诸人身的谬误,都是生成谬误的实例 - 攻击的断言来源不是人,而是其他对象 - 如俱乐部、政党、工业集团、历史时代等 - 例: - “美国宪法是无效的,因为它是为了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而起草的” - “要反对xx政策,因为它肇起于17世纪时实行奴隶制的州” ## 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比真人更容易被击败。 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 - 稻草人谬误 - 试图篡改某断言,使它看起来明显为假,甚至荒唐可笑,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 例:把“反对禁止同性婚姻”篡改成“赞同同性恋婚姻”再反驳 ## 虚假的两难境地 - 虚假的两难境地 -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 - 例:对一个医改方案投票 - “如果他们投赞成票,那就是支持医疗改革” - “如果他们投反对票,那就是支持维持现状” - 其实投反对票的更愿意支持改变现状的不同的医改方案 - “要么X,要么Y” ≡ “如果不X,那么Y” - “我们要么削减支出,要么背负巨额赤字” - “如果不削减支出,就要背负巨额赤字” ### 完美主义谬误 - 完美主义谬误 - 是一种虚假的两难境地:要么是完美的,要么拒绝 - 例: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的(完美的)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 划界谬误 - 划界谬误 - 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画这样一条线 - 是一种虚假的两难境地:要么有精确的划界点,要么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没有区别 - 例:美国警察殴打一男子约50下,警察被判无罪 - 大家都同意:打第一下,并不构成滥施暴力 - 但找不出:从第几下开始变成滥施暴力 - 所以自始至终都不算滥施暴力 ## 滑坡论证谬误 - 滑坡论证(形式一) - “如果允许X发生,Y就会随之出现” - 如果事实上没有理由证明“X会导致Y”,前述判断就是错误的 - 相似性,并不意味着必然性 - 例:“如果出台‘手枪管制’的法律,就不可避免地继续规定,一切持枪都是非法” - 提出这一断言的人,有责任指出为什么前一举措会导致后一举措 - 滑坡论证(形式二) - 在本可以承认错误并可激流勇退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后面的步骤 - 例: - “我们必须继续某一行动,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 - 除非能提出理由证明:第一步必然导致第二步,否则这就是个谬误 - “如果该决议被否决,纳税人的80亿美元和20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 已经为某事花钱的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这件事是正确的 ## 错置举证责任 谁说谁举证。 - 错置举证责任 - 本来应由对手证明其断言的正确的时候,被误导成:必须由自己证明对手的断言是错的 - 例: - 2003年,很多人竭力证明美国不应该和伊拉克开战。 - 而实际上,举证责任在**认为应该开战的一方** **划分举证责任的依据:** 1. 初信度 - 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提出该断言的人的举证责任就越大 2. 肯定/否定 - 其他条件相同时,举证责任置于对问题肯定的一方,而不是否定方 - 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 - 在“存在/不存在”的争论中,认为“存在”的有举证责任,而不是认为“不存在”的。 - 证明一个否定的观点是有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 - 例如:“本教室里没有大象” - 是否定的观点 - 容易证明 3. 特定情境 - 特定情况下,会有意把举证责任分配给特定一方 - 例: - 合同约定:“默认你每月10号之前收到相关信息,除非你证明并非如此” - 高风险投资:应该要求提出投资建议的人承担严格的举证责任 **注意一种错误:** - “既然无力反驳某断言,就不该质疑该断言” - 事情并非如此 - 除非质疑该断言的人有举证责任 ## 乞题 - 乞题 - 利用争论中的断言作为理由,来支持该论证的前提 - 例: - 证明上帝存在:“《圣经》说得很清楚,上帝存在” - 证明《圣经》是真的:“因为《圣经》是上帝自己的神作,所以它一定是真的” - 也叫**循环推理**或**循环论证** - 因为起点和终点基本在同一处 - 乞题的真正问题在于,误解了受众心理可接受的、合理的前提(和定义) - 没有“回溯的足够远” - 没有找到与交流对象的共同出发点(共识前提) > 说服别人相信某断言的成功方法:尝试以双方的共识为基础来论证这个断言。 尝试发现合适的作为论证起点的共识,是整个理性辩论事业的重要基石。 # 演绎论证 A:哈罗德不会参加会议,除非瓦内萨决定去 B:如果瓦内萨决定去,那么哈罗德也会参加会议 A≠B ## 演绎论证:范畴逻辑 ### 直言判断 - 直言判断(categorical claim) - 陈述 类(或范畴) 之间的关系 - 标准形式: - A:所有的……都是…… - E:所有的……都不是…… - I:有的……是…… - O:有的……不是…… - - 要填进省略号的短语是词项(terms) - S:填进第一个省略号的是**主项**(subject term) - P:填进第二个省略号的是**谓项**(predicate term) - 只有名词和名词短语可以做词项。 - 仅是形容词,如“红色的”就不行 - “所有红色的都是消防车” × - 这个句子没意义 - “红色的”改成“红色的汽车”(或改成“红色的东西”)就有意义了 - 有没有意义,与真假无关 - “所有红色的汽车都是消防车”有意义,是假的。 #### 韦恩图 - 圆圈:词项所指代的类别(是主项换还是谓项) - 阴影:空集 - X:至少有一个元素 - 空白部分:该判断未做陈述,其中可能有元素,也可能是空的 **A判断:所有的S都是P**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1092386683.png) **E判断:所有的S都不是P**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1504669892.png) **I判断:有的S是P**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3877929743.png) **O判断:有的S不是P**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4169214318.png) 陈述类和类之间的**包含关系**的两类判断:A判断和I判断,是肯定判断(positive claims) 陈述类和类之间的**排斥关系**的两类判断:E判断和O判断,是否定判断(negative claims) #### 转换成标准形式 - 等值判断 - 当且仅当“使得两个判断为真的条件完全相同”时 - 即不可能发生“其中一个判断为真而另一判断为假”时 - 几乎可以认为:等值判断陈述相同的内容 ----- - “只有X是Y” → “所有的Y都是X” - “只有大二的学生才是适格的候选人” - 词项:“大二的学生”、“适格的候选人” - × “所有的大二学生都是适格的候选人” - √ “所有适格的候选人都是大二学生” - “只有白天播放的电影才是半价的” - → “所有的半价电影都是白天播放的” - “X仅限于Y” → “所有的X都是Y” - “可进入的人仅限于超过21岁的人” - → “所有可进入的人都是超过21岁的人” - “半价电影仅限于白天播放的” - → “所有的半价电影都是白天播放的” ------ 直接指向不明显的情况: - “当参加逻辑考试的时候,我总是很紧张” - 间接:紧张和逻辑考试 - 直接:时间和场合 - →“所有参加逻辑考试的时间都是我紧张的时间” - “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制造麻烦” - →“他在去过的所有的地方都制造麻烦” ----- - 关于个体的陈述 - 应该被转换为A判断或E判断 - A:所有的……都是…… - E:所有的……都不是…… - 例: -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逻辑学家” - → “所有和亚里士多德同一的人都是逻辑学家” - “亚里士多德不是左撇子” - →“所有和亚里士多德同一的人都不是左撇子” - “圣路易斯位于密西西比” - →“所有和圣路易斯同一的城市都在密西西比” - 关于不可数名词的陈述 - 把不可数名词,看作关于它的实例 - 例: - “煮熟的秋葵荚难以下咽” - →“所有煮熟的秋葵荚都是难以下咽的东西” - “大多数煮熟的秋葵荚难以下咽” - →“一些煮熟的秋葵荚是难以下咽的东西” #### 对当方阵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919532999.png) - 对当关系 - 有对应关系的A、E、I、O四种判断间存在着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被称为对当关系。 - A判断和E判断是反对关系 - 可以同时为假,但不可能同时为真 -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249199393.png) -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1392141257.png) - I判断和O判断是下反对关系 - 可以同时为真,但不可能都为假 -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249199393.png) -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1392141257.png) - A判断和O判断、E判断和I判断,是矛盾关系 - 真值相反 - A&O![](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245474848.png) - E&I![](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8/2748982307.png) --- - 已知A为假 - → O为真 - 已知A为真 - → E为假 - → I为真 - → O为假 **E和A同理:** - 已知E为假 - → I为真 - 已知E为真 - → A为假 - → O为真 - → I为假 ### 关于三种直言判断的运算 #### 换位 - 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其他不变 - E、I判断:在换位前后表达的意思相同 - A、O判断:在换位前后表达的意思不同 #### 换质 - 论域范围 - 特定语境的术语范围 - 例:老师走进课堂,说:“每个人都及格了” - “每个人”的范围是“这个班参加考试的每个人” - 不是“世界上的每个人” - 补类 - 指论域中并不包含在前一类别中的对象 - 例: - “学生”↔“非学生” - “参加考试的人”↔“没有参加考试的人” - 换质(obversion) 1. 肯定↔否定 - A判断变成E判断;E判断变成A判断 - I判断变成O判断;O判断变成I判断 2. 谓词项↔谓词项的补词项 - A、E、I、O判断:在换质前后是等值的 - 例: - A:“所有的长老会教友都是基督教徒” - 换质→“所有的长老会教友都不是非基督教徒” - E:“没有鱼是哺乳动物” - 换质→“所有的鱼都是非哺乳动物” - I:“有的市民是选民” - 换质→“有的市民不是非选民” - O:“有的参赛者不是获胜者” - 换质→“有的参赛者是非获胜者” #### 换质位 - 换质位(contraposition) 1. 主项↔谓项 2. 词项↔补词项 - A、O判断:在换质位前后是等值的 - E、I判断:在换质位前后不等值 - 例: - “所有的蒙古人都是穆斯林” - →“所有的非穆斯林都是非蒙古人” - “有的市民不是选民” - →“有的非选民不是非市民” ### 直言三段论 - 三段论(syllogism) - 有两个前提的演绎论证 - 直言三段论(categorical syllogism) - 是由三个标准的直言判断构成的三段论, - 并且这三个判断中都包含三个词项, - 每个词项都正好出现两次。 - 例: - 所有的美国人都是消费者 - 有的消费者不是民主党人 - 因此,有的美国人不是民主党人 - “民主党人”是大项 - “美国人”是小项 - “消费者”是中项 - 大项(P):三段论结论中的谓项 - 小项(S):三段论结论中的主项 - 中项(M):在两个前提中出现但不出现于结论的词项 - 有效性 - 一个论证是有效地,当且仅当不可能出现它的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 - 如果其前提为真,那么可以保证其结论为真 ------ 例1: 所有的猫都是哺乳动物。 并非所有的猫都是驯养的。 因此,并非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驯养的。 - 不是典型的直言三段论 - 第二个前提和结论,都不是标准的直言判断 - 标准的直言判断句首不是“并非” - 标准的直言判断谓项必须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 改成典型的三段论: - 第二个前提 → “有的猫不是驯养的动物” - 结论 → “有的哺乳动物不是驯养的动物” ----- 例2: 所有的有效论证都是好的论证。 有的有效论证是无聊的论证。 因此,有的好的论证是无聊的论证。 - 是典型的三段论 ----- 例3: 委员会中有的人不是学生。 委员会中所有的人都是本地人。 因此,有的本地人是非学生。 - 不是典型的三段论 - 结论包含了一个在前提中从未出现过的词项:“非学生” - 改成典型的三段论: - 结论 → “有的本地人不是学生” #### 用韦恩图检验有效性(A、E判断) 需要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代表三个词项类。 小项放在左边; 大项放在右边; 中项放在中间略低位置。 灰色代表空集。 例: 没有共和党人是集体主义者。 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是集体主义者。 因此,没有社会主义者是共和党人。 **词项类:**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9/2932453801.png) 小项S:社会主义者 大项P:共和党人 中项M:集体主义者 **没有共和党人是集体主义者:** 没有P是M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9/2814055025.png) **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是集体主义者:** 所有S都是M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9/2750511220.png) **因此,没有社会主义者是共和党人:** S∩P=∅,没有S是P √ 没有社会主义者是共和党人 √ #### 用韦恩图检验有效性(I、O判断)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9/2305627353.png) 例1: 有的S不是M 所有的P都是M 所以,有的S不是P **有的S不是M:** (①②):× **所有的P都是M:** ②:∅ ③:∅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9/3074588529.png) **有的S不是P √** 就看有个X在P圈外,就行了。 ------ 例2: 所有的P都是M 有的S是M 所以,有的S是P **所有的P都是M:** ②:∅ ③:∅ **有的S是M:** (④⑤):× 不确定×标在是④还是⑤区域的时候,就表在④和⑤的分界线上。 ![](https://www.proup.club/usr/uploads/2020/09/2027432992.png) **有的S是P** 如果×在⑤,那么有的S是P 为真 如果×在④,那么有的S是P 为假 由于不能确定×,所以本论证是无效的。 ####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直言三段论,都含有未陈述的前提。 例1: - “你不是应该把鸡骨头丢给狗。它们会卡住狗的喉咙的。” - 未陈述的前提是: - “你不应该吧那些会卡住喉咙的东西丢给狗” - 完整的论证是: - 所有的鸡骨头都是会卡住狗喉咙的东西 - [会卡住狗喉咙的东西不是你该给狗的东西] - 因此,鸡骨头不是你该给狗的东西 例2: - “开旧车兜风是愚蠢的,因为它可能在危险的地段出故障” - 开旧车兜风都是冒汽车出故障的危险 - [冒汽车出故障的危险都是愚蠢的] - 因此,开旧车兜风都是愚蠢的 省略的都是表达者认为显而易见的假设,表达出来反而显得累赘。听者应该问:能否找出一个合理的假设,使这个论证有效。 ####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最常用的三段论: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B都是C 因此,所有的A都是C 较常用的三段论: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B都不是C 因此,所有的A都不是C **无效的**论证: 所有的A都是X 所有的B都是X 所以,所有的B都是A 其他**无效的**论证: - - 所有的A都是X - 没有A是Y - ,没有X是Y - 所有X都是Y,所以,所有Y都是X - 有的X不是Y,所以,有的Y不是X - 有的X是Y,所以,有的X不是Y - 有的X不是Y,所以,有的X是Y ####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通过三条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比用韦恩图便捷。 **两个概念:** - 肯定和否定的直言判断 - A判断和I判断是肯定判断 - E判断和O判断是否定判断 - 周延 - 直言判断的词项要么是周延的,要么是不周延的 - 取决于该判断是否陈述了该词项的每个成员 - 包含每个成员的词项,就是周延的 - A判断:所有的Ⓢ都是P - E判断:所有的Ⓢ都不是Ⓟ - I判断:有的S是P - O判断:有的S不是Ⓟ 当一个三段论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前提中的否定判断的数量,必须和结论中否定判断的数量一样。 - 结论由一个判断构成,这就意味着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不会有两个否定的前提 2.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 任何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必须在前提中也是周延的 ## 演绎论证:真值函数逻辑 ###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 判断变元 - 是大写字母,用来表示判断 - 真值表 - 罗列判断的所有真假的情形 - 负判断(negation) - 符号:~ - 合取判断(conjunction) - 符号:& - 读作:且 - P且Q - 当且仅当P和Q都为真,P&Q才为真 - 析取判断(disjunction) - 符号:V - 也就是:或 - PVQ - 当且仅当P和Q都为假,PVQ才为假 - 假言判断(conditional claim) - 符号:→ - 也就是:如果……那么…… - P→Q - 第一个简单判断,即P,是前件(antecedent) - 第二个简单判断,即Q,是后件(consequent) - 当且仅当前件为真而且后件为假时,假言判断为假 - 真值函数等值式(truth-functional equivalence) - 两个判断的真值表完全相同 - 真值表相同:这两个真值表各行中,T和F完全相同 - 一般地说,当两个判断相互等值时,就可以用一个替换另一个 - 从真值函数的角度看,它们互相蕴涵 ### 用符号表达符合判断 #### 如果和仅当 例子: - “你完全有可能赢取10000000美元,如果你遵循指导并交回中奖号码!” - 是一个假言判断 - 前件:“你遵循指导并交回中奖号码” - 后件:“你完全有可能赢取10000000美元” - 如果:根本没有中奖号码 - 前件“遵循指导并交回中奖号码”就为假 - “前件为假,后件也为假”的假言判断为真 - 信息发布者可以以此自我辩护 - 两条经验规则: - 语词“**如果/只要**”的单独使用,是**引入**假言判断的**前件** - 语词“**仅当**”则**引入**假言判断的**后件** 例1:“摩尔身上会湿的,如果帕克弄翻了船” 前件:帕克弄翻了船(虽然出现在后件之后) 后件:摩尔身上会湿的 例2:“帕克会买单,仅当摩尔击中9号球” 前件:摩尔击中9号球 后件:帕克会买单 - 当且仅当 - 语词“**当且仅当**”所连结的判断**既是前件又是后件**。 - P当且仅当Q:(P→Q)&(Q→P) ####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后件 - "x是y的必要条件"表达为y->x - 充分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前件 “如果要产生燃烧,就必须提供氧气” 假言判断:“引起燃烧”→“提供氧气” 必要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后件 “如果他在美国出生,那么他是美国公民” 假言判断:“他在美国出生”->"他是美国公民" 充分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前件 - 充分必要条件 - 一事物既是另一食物的必要条件,也是它的充分条件 - 符号:(M->D)&(D->M) - 例: - "如果她支付会费,就能保留会员资格(支付会费是充分条件),而且,不支付会费她就无法延续会员资格(支付会费是必要条件)" ------- 实际表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往往不严谨。 例:父亲告诉女儿:"仅当打扫完房间,你才可以看电视" - 一般人会把"打扫房间"和"允许她看电视"当做充分必要条件 - 实际上"仅当"引出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所以从技术上说,即使女儿打扫完房间,父亲还是不让她看电视,父亲也没有违背他说的话。 #### 除非 - "波拉将取消赎回权,除非昆西付清全款" - ~Q->P - 与PVQ等值 - "如果昆西**没**付清全款,那么波拉会取消赎回权" #### 或者...或者... - 或者P和Q,或者R - (P&Q)VR - P且或者Q或者R - P&(QVR) ### 真值函数论证 检验真值函数的三种方法:真值表法、简化真值表法、演绎法 > **有效**的概念: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不可能为假 #### 真值表法 1. 构建论证的真值表,罗列各判断变元真值的所有可能情况 2. 看是否存在如下可能:前提为真(作为前提的每一个判断都真)而结论为假 - 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么这个论证就是无效的。 例1: P→Q ~P 所以,~Q | P | Q | ~P | P→Q | ~Q | | :--: | :--: | :--: | :--: | :--: | | T |T|F|T|F| |T|F|F|F|T| |F|T|T|T|F| |F|F|T|T|T| P为假,Q为真的时候,两个前提都为真,结论为假。 所以这个论证是无效的。 ------ 例2: 如果圣徒队打败了四九人队,那么巨人队就会进入季后赛。 但是圣徒队不会打败四九人队。 所以,巨人队不会进入季后赛。 - 用S表示“圣徒队打败四九人队” - 用G代替“巨人队进入季后赛” S→G ~S 所以,~G 和例1一样。 ------ 例3: 如果斯嘉丽在该案中有罪,那么怀特夫人肯定没锁后门并且上校肯定在十点之前就寝。 然而,或者怀特夫人锁了后门,或者上校在十点之前并没有就寝。 因此,斯嘉丽无罪。 - S=斯嘉丽在该案中有罪 - W=怀特夫人没有锁后门 - C=上校在十点之前就寝 S → (W & C) ~W V ~C —————— ~S |S|W|C|~W|~C|W&C|S→(W&C)|~W V ~C|~S| | :---: |:---: |:---: |:---: |:---: |:---: | :---: | :---: | :---: | |T|T|T|F|F|T|T|F|F| |T|T|F|F|T|F|F|T|F| |T|F|T|T|F|F|F|T|F| |T|F|F|T|T|F|F|T|F| |F|T|T|F|F|T|T|F|T| |F|T|F|F|T|F|T|T|T| |F|F|T|T|F|F|T|T|T| |F|F|F|T|T|F|T|T|T| 前提都为真的,只有最后三行,这三行结论也都为真。 所以不存在“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情况。 因此,该结论是有效的。 #### 简化真值表法 真值表法:列出真值表,找到“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这一行 简化的真值表法:令结论为假,看前提是否都为真 例1: P→Q ~Q→R —————— ~P→R - 要令结论为假。 - 结论是假言判断 - “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时候才为假 - ~P为真 = P为假 - R为假 - 看看前提都为真,行不行 - P为假,P→Q为真,那么Q是真是假都行 - ~Q→R为真,要么~Q为真,R为真(已经不行了);要么~Q为假,也就是Q为真,可以。 - 总结:P为假,R为假,Q为真,出现“前提为真,结论为假”。 - 所以,这个论证是无效的。 ----- 例2: (P V Q)→R S→Q ———————— S→R - 要让结论为假 - S为真,R为假 - 要让前提为真 - 要让前提2为真:因为S为真,Q必须为真 - 要让前提1为真:(PVQ)也为真了,R也必须为真 - 结论:R有矛盾 - 所以,这个论证是有效的 ------ 如果结论是S&T,要让带“&”的为假,就很麻烦:S真T假、S假T真、S假T假 这时候可以换个顺序:先然前提为真,再看结论为不为假。 例3: P&(Q V R) R→S P→T ———————— S&T - 令前提为真 - 前提1:P必须为真,(Q V R)必须为真 - P为真,Q和R有一个为真 - 前提3:因为P为真了,所以T必须为真 - 前提2:只能是R为假,S为真 - P真,T真,R假,S真 - 看结论是否为假 - S真,T真,S&T为真 - 结论:没有“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情况 - 论证是有效的 ### 演绎 - 演绎(deductions) - **不用于**证明论证**无效** - 用于证明论证**有效** - 相当于“在头脑里过一遍”该论证 #### 规则1:分离规则(modus ponens, MP) - 也称肯定前件式 - 这种模式对任何规则都有效 如果在你演绎的一行中有一个假言判断,而另一行是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那就可以再新的一行中记下该假言判断的后件。 >- P→Q - P - 所以,Q - 例: - 1.P→R - 2.R→S - 3.P /∴ S - /∴ 代替“所以”,作为结论的提示词 - 4.R 1,3,MP - 这是演绎的注解 - 右边是推理规则和用到的前提 - 5.S 2,4,MP #### 规则2:否定后件式(modus tollens, MT) >- P→Q - ~Q - /∴ ~P 例: ``` 1. (P&Q)→R 2. S 3. S→~R /∴~(P&Q) 4. ~R 2,3,MP 5. ~(P&Q) 1,4,MT ``` #### 规则3:连锁论证式(CA) >- P→Q - Q→R - /∴ P→R 若前提中两个判断都是假言判断,而且一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正好是另一个假言判断的后件,连锁论证规则就允许你从这两个假言判断中推导出一个假言判断做结论。 #### 规则4:析取论证式(DA) >- PVQ - ~P - /∴Q . >- PVQ - ~Q - /∴P 一个前提是析取判断,另一个前提否定其中一个析取支,则可以推出另一个析取支 #### 规则5:合取分解式(SIM) >- P&Q - /∴P . >- P&Q - /∴Q #### 规则6:合取合成式(CONJ) >- P - Q - /∴P&Q #### 规则7:析取附加式(ADD) >- P - /∴ PVQ . >- Q - /∴ PVQ #### 规则8:二难推理的构成式(CD) >- P→Q - R→S - PVR - /∴ QVS #### 规则9:二难推理的破坏式(DD) >- P→Q - R→S - ~Q V ~S - /∴ ~P V ~R #### 规则10:双重否定律(DN) >- P ↔ \~\~P - ↔ 表示可以从其中任意一个推出另一个 例: ``` 1. P V ~(Q→R) 2. (Q→R) /∴ P 3. ~~(Q→R) 2, DN 4. P 1,3,DA ``` #### 规则11:交换律(COM) >- (P&Q)↔(Q&P) - (PVQ)↔(QVP) #### 规则12:蕴涵析取律(IMPL) >- (P→Q)↔(~PVQ) #### 规则13:假言易位律(CONTR) >- (P→Q)↔(~Q→~P) #### 规则14:德摩根定律(DEM) >- ~(P&Q)↔(~PV~Q) - ~(PVQ)↔(~P&~Q) #### 规则15:条件移出律(EXP) >- [ P → (Q→R) ] ↔ [ (P&Q) → R ] #### 规则16:结合律(ASSOC) >- [ P & (Q&R) ] ↔ [ (P&Q) & R ] - [ (PVQ) V R ] ↔ [ P V (QVR) ] #### 规则17:分配律(DIST) >- [ P & (QVR) ] ↔ [ (P&Q) V (P&R) ] - [ P V (Q&R) ] ↔ [ (PVQ) & (PVR) ] #### 规则18:重言式(TAUT) >- (PVP)↔P - (P&P)↔P #### 条件证明(Conditional Proof, CP) - 条件证明 - 附加一个**假设的前提** - 证明**假设的结论**成立 ``` 1. P{V}(Q→R) 前提 (带{}是假设的) 2. Q 前提 /∴ {~}P→R 3. ~P CP前提(根据/∴后的{}直接写) 4. Q→R 1,3,DA 5. R 2,4,MP - (消去CP前提3.) - (从3.到5.都不能再用于该演绎推理) 6. {~}P→R 3-5,CP ``` - 运用CP规则的一些重要规定 1. CP只能用于推出假言判断 - 在消去CP前提以后,接下来的一步必须是假言判断 - 以消去的CP前提为后件 - 以CP前提为前件 2. 如果在一次推理中不止一次运用CP规则(引入不止一个CP前提) - 他们必须以与引入假设相反的顺序依次消去 3. 一旦一个CP前提被消去了,从该前提推导出的任何步骤都不能再用于该演绎推理 4. 所有的CP前提都必须被消去 ``` 1. P→(Q{V}(R&S)) 前提 2. ({~}Q→S)→T 前提 /∴ P→T {3}.P CP前提 4. Q{V}(R&S) 1,3,MP {5}. {~}Q CP前提 6. R&S 4,5,DA 7. S 6,SIM (消掉5.) 8. ~Q→S 5-7,CP 9. T 2,8,MP(消掉3.) 10.P→T 3-9,CP ``` # 非演绎推理 > 理解非演绎推理的关键在于要记住,我们所关注的是**论证的**相对强度,而不是**结论自身**为真的可能性大小。 - 以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 通过所有信息来判断一个陈述的可能性大小 - 衡量以该陈述为结论的推理的强弱 ##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 统计三段论的形式: >- 某比例的X是Y - 这是X - /∴ 这是Y 这类论证的强度决定于Y在X中所占的比例。 比例越高的论证强度越大。 > 非演绎论证的结论往往要表达适当的“置信水平” ##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例:本校的员工停车场有很多丰田普锐斯车,是否意味着大学教授这个群体更喜欢普锐斯? - 不行: - 除了本校员工,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大学教授 - 本校的教授未必具有典型性,不能只关注本校的停车场 - 科学方法: - 设计抽样框: - 哪些人可以被称为“大学教授” - 当前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的会员 - 依据什么确定一个人“喜欢普锐斯” - 登记的普锐斯车主 - 随机抽样: - 抽样框中高收入教授在大学教授中的比例,应该与总体中高收入教授在大学教授中的比例相同 - 抽样数量 - 民意调查的样本数量往往在1000到1500之间, - 1000的能达到置信度94%(误差幅度±3%) - 1500的能达到置信度96%(误差幅度±2%) - 抽样框 - 是对总体的精确定义 - 体现了我们所关心的总体所具有的属性 - 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识别任一个体是否属于总体 - 也可以识别某个体是否具有我们关心的属性 - 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 - 能准确代表总体的样本 - 对于与我们关心的属性相关的变量而言,样本与总体的情况相同 - 如果针对某变量而言,样本与总体的比例不同,那么相对于这个变量而言,样本对于总体是有偏差的 -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e) - 让总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进入样本 - 不能完全杜绝偏差 - 变量出现的情形会在样本间随机变异 - **误差幅度**(error margin) - 样本间随机变异的范围被称为样本的**误差幅度** - 样本足够大,随机变异越会落在给定的范围 - 或者说,样本越大,误差幅度越小 - **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 - 特定的样本中,随机变异落在给定误差幅度内的概率大小称为**置信水平** ### 日常生活中的归纳概括 - 日常生活中的归纳概括: 1. 不需要精心挑选样本 2. 不需要精确计算各种可能性的大小 - 适用于日常生活的科学方法基本原则: - 如果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样本在代表总体方面出现偏差,就削弱了论证 - 在代表总体方面,样本**太小**或**过于片面**,也会削弱论证 - 科学地选取样本: - 关注选取方法 × - 关注样本本身的特点 √ - 看**本该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方面,样本与总体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差异可能导致样本的偏差。 - 审查在**大小**及**多样性**两个方面,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 ##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类比是暗喻或明喻,它不具有命题的特征,既不真也不假。 可以说类比是有用的、富有启发的、恰当的、贴切的; 但不能说类比是真的、假的。 因此,类比不可能是论证的前提。(前提一定是真的或假的) ###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运作方式 >- X和Y都具有属性p,q,r(等) - X具有特征I - /∴ Y也具有特征I - 两个对象都具有一些属性的事实,增加了如下可能性: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 属性p/q/r要与特征I相关 - 相似性越广泛,可能性就越大 - 例: - 雪瑞和丹尼斯是姐妹,她们年龄相仿、上同一所高中、喜欢相同的电视节目 - 雪瑞喜欢电影纳尼亚传奇 - 所以,丹尼斯也喜欢电影罗尼亚传奇 - 批判思考这类论证: - 要记住,并不是要衡量结论本身的可能性 - 衡量结论本身的可能性,需要坚持全体证据原则 - 目标是:判断上述基于类比的论证的强度 - 判断论证的强度,不需要关注全体证据原则 - 反驳类比(Attacking the analogy) - 表明被比较的类比项并不像显示的那么相似 - 具体做法: - 指出被比较事项之间的相似性比声称的要小 - 指出其间有更多的差异性 - 让人们关注比较事项之间的某个突出的差异,这个差异足以削弱论证的力量 - **对类比论证进行批判性思维指南:** - 类比项之间的相似性越多、越广泛,论证越强;类比项之间的差异性越多、越广泛,论证越弱 - 相对于我们关心的属性而言,各相似性或差异性之间,存在着联系程度的不同。 - 相反类似项越少,论证越强;相反类似项越多,论证越弱。 ### 类比的其他用途 类比除了用于非演绎论证,也用于解释、修辞等 - 例:(貌似论证但不是论证)“总所周知,熊是危险的动物。如果离熊太近,就有可能失去生命。在遇到熊市的时候情况也是一样。当熊市来临时,我们所能做的就像遇到真熊一样:保持距离。” - 并没有给出让我们相信其观点的理由 - 没有事实证明熊和股市有任何关联 - 这里的类比只让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系,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推理 - 例:(道德/法律论证)相同案件相同处理时,其基础就是在不同的案件之间作比较。 - 例:(解释)如果一个人熟悉美式足球而不知道橄榄球,向他解释橄榄球就可以借助于类比 - 用类比的话,只需要解释两个运动不一样的地方 - 逻辑类比(Logical analogy) - 用于反驳论证 - 列举一个**和被反驳的论证相同**但明显无效的例证。 - **和被反驳的论证相同**:具有相同的形式 例: - 原论证:“你那些自由派的朋友都相信应该推行全民医疗保险,所有希望公费医疗的人也都相信应该推行全民医疗保险,所以,你那些自由派的朋友都希望工费医疗。” - 反驳:“你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论证:你的朋友都呼吸空气,恐怖分子也都呼吸空气,所以,你的朋友都是恐怖分子。” ##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 人们可以基于不同总体之间的属性的相似性,在新的属性方面做由此及彼的推理。在这样的推理中,把两个**总体**作为类比项,推理也是通过**类比**而进行的。 - 例: - - 美国棒球大联盟的队员广泛使用提高运动成绩的药物。 - 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的队员面临与棒球大联盟队员同样的赛事压力。 - 这两个大联盟队员都有同等的机会得到提高运动成绩的药物。 - 而且对于这两个联盟队员复用药物的预防和检测手段相同,对查实服用的队员的处罚手段也相似。 - 所以,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的队员也广泛使用提高运动成绩的药物。 - 这是一个较强的类比 - 虽然这个论证的强度不能保证对于每一个球员来说,结论都是成立的。 - 要得到关于具体队员服用药物的结论,不能缺少铁证,如检测结果。 - 但其强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 归纳换位(illicit inductive conversion) - (是谬误)因为有特定比例的X是Y,所以也有这个比例的Y是X - 例:大多数肺癌患者都吸烟,所以,大多数吸烟者都患有肺癌。 - 例:交通事故的肇事者中极少数是90高龄的醉驾者,所以,90高龄的醉驾者中极少出交通事故。 ## 置信水平和误差幅度的日常提示词 - 置信水平 - 毫无疑问 - 我愿意下任何赌注 - 几乎可以确定 - 可能性极高 - 很可能 - 有可能 - 一般可能 - 不排除 - 也许 - 不太可能 - 绝不可能 - 误差幅度 - 大约 - 左右 - 近似 - 多数 - 许多 -例:我在xx超市买了两个苹果,其中之一味道很差,所以: - (过高的置信水平和过窄的误差幅度)所以,完全可以断定,xx超市的苹果中,50%味道很差。 - (较为恰当的置信水平和误差幅度)所以,有可能相当比例的xx超市的苹果味道都很差。 ##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信息 ### 仓促概括 - 仓促概括 - 基于太小的样本(相对其所代表的总体)所做的概括推理 - (但如果在较大的误差幅度或较低的置信水平的条件下,即使总体很大,基于小样本的推理未必就错。) - 错误在于过高地估计了基于小样本的论证的强度。 - 例: - (仓促概括)这只比特狗咬人,所以,所有的比特狗都咬人。 - (非仓促概括)这只比特狗咬人,所以,有的比特狗咬人。 - 不是“仓促概括”的原因在于,“有的”表达了较广的误差幅度。 ### 传闻证据 - 传闻证据 - 样本仅来自传闻 - (是仓促概括的一种类型) - 例:“这些报道都说比特小气,实际上根本不是。你该看看那家的比特狗,他和小狗们一起时甚至让小狗吃光了他的食物。” - 基于传闻的概括旺旺用来反驳一般陈述 - 例中的“比特小气” - 从根本上说,这只是在多样化的总体中,选取了一两个样本,如果过高地估计了该论证的强度,就烦了传闻证据的谬误。 - 例中反驳“比特小气”只有“比特让狗吃光他的食物”这一个样本,还是传闻。 >仅从传闻得来的“证据”的说服力也许在心理上引人入胜,但无论如何,如果有人仅凭听来的故事支持或者反驳一般结论,你一定要提醒自己: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一个样本而已。 ### 以偏概全 - 以偏概全(biased generalization) - 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论证强度 - 片面样本:就某个变量而言,样本过高或过低地代表总体 - 用于描述样本较大但依然存在片面性的推理 ### 自荐样本的谬误 - 自荐样本谬误 - 对相对较大且为自荐样本所得出的结论 作出过高地估计 - 是以偏概全谬误的子类 ### 有倾向性的问题 - 问题本身的误导 - 例: - ①您认为校董应该同意教师们提出的更高报酬的要求吗? - ②您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师要求提高待遇是合理的吗? - 两个问题问的是同一件事 - 第一个问题比第二个问题更容易收到否定的回答 - 问题的上下语境的误导 - 例: - ① - 您知道过去6年中该地区的教师待遇从未提高过吗? - 您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师要求提高待遇是合理的吗? - ② - 您知道该地区的学校下个财政年度都面临着预算紧缺吗? - 您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师要求提高待遇是合理的吗? - ①比②更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 ### 弱类比 - 弱类比 - 对通过类比所得到的结论给予过高的估计 - 例:“我邻居的比特狗攻击性很强,所以,你准备领养的比特狗也会富有攻击性”(是弱类比论证) - “我邻居的比特狗攻击性很强,所以,你准备领养的比特狗也**可能会**有这个问题”(不是谬误) ### 模糊的概述 - 模糊概述 - 指的是一般性陈述过于模糊,以至于需要具体理解时却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 - 例:(模糊概述) - “成功的人思维都不拘一格” - “如今孩子们都过于自我” - 要检查一般性陈述是否为真,就要借助**抽样框** - 抽样框是精确的实质定义,能毫无歧义地确定: - 一个对象是否是总体的成员 - 是否具有我们关心的属性 # 因果解释 ## 两种解释 ### 物理因果解释 - 物理因果解释 - 这个“物理”是广义的,不仅指学科意义上的物理,还指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 - 物理背景:事件发生的一般条件 - “火箭为什么会爆炸” - 环境温度、大气压力、相对湿度等 - 解释中不提及正常的条件,只提及异常的条件 - >环境和需求决定了什么样的物理因果解释是充分的 ### 行为因果解释 - 行为因果解释 - 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方面阐明行为的原因 - 也包括“常识心理学”,即通过**理由**和**动机**来解释原因 - >用主体的动机和理由来解释,不是追溯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 常见错误:不区分做某事的理由和特定的人做某事的理由 - 列举做某事的理由:是论证 - 我们列举的做某事理由,不一定是某具体人做某事的理由 - 列举特定个体做某事的理由:是解释原因 ##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解释得充不充分,取决于我们的诉求。 - “你的一个熟人失踪了” - 对你而言:可能算是充分的解释 - 对失踪者父母而言:不是充分的解释 - 关于厕所为什么有积水 - 决定找人修 —— 知道“积水是抽水马桶漏水导致的”就够了 - 决定自己修 —— 知道“漏水是由于蜡封圈引起的”就够了 - 想避免漏水 —— 进一步探寻蜡封圈漏水的原因 → 蜡的物理属性 ... - 解释达到“有用”的标准: - 不自相矛盾、不含混、不模棱两可、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 - 好的解释不会导致错误的预测 - 物理因果解释可以产生预测 - 如果解释产生的预测被证明是假的,你就会拒绝这个解释 - 原则上无法检验的解释是不能被接受的 - 原则上无法检验,例如 “人气好”、“前世的造孽” - 由于操作限制(如现有的工具不足以进行精确的测量)带来的不能检验,不妨碍假说的正确性 - 不是循环解释 - 循环解释就是简单地重述 待解释的现象 - 例:“为什么地板湿了?因为上面有水。” - 没有不必要的复杂性 - 如果两个解释都能同等地阐明某事,那么其中复杂程度越低的越好 ## 形成假说 > “X引起了Y”这一类的句子,与其说是作出陈述,不如说是提供假说 - 假说 - 是待检验的因果解释 - 仅仅提供假说不是表明解释,而是提供可能的解释 - 推理的两部分 - 形成假说 - 最佳解释推理:形成假说 √ 检验假说 × - 检验假说 ### 求异法 > 如果我们试图寻找**不寻常事件**的原因,如果我们发现**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另外的不寻常事件**,我们就猜测后者是引起前者的原因。 - 例:你修理汽车之后发现汽车不能启动了 - 合理的假说:你的操作导致汽车无法启动 -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 - 如果发生了一件**以前在类似的情形中没有发生**的事件,那就寻找这两个情形中的其他不同,并考虑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 可以用来 **形成假说** 和 **验证假说** ### 求同法 > 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因果假说的良好起点。 - 相关性(两种类型) - 相互关联:一个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另一事件的发生 - 共变:一个现象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另一现象的变化 -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 - 如果在**多个场合**出现的某种结果都伴随着**相互关联**的现象或者总是与另一现象**共同变化**,那么就认为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 - 可以用来 **形成假说** 和 **验证假说** ### 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 因果机制 - 概念来自科学哲学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可以比喻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连接装置 - 如果X和Y之间没有因果机制,即使Y发生在X之后,也不是由于因果联系而是出于巧合 - 不能用来验证假说。 人们往往在已有的因果机制不能解释时,才寻找新的相关性从而形成因果假说。 在形成因果假说时,为了将可能的因果联系减少至可控的范围之内,人们要依赖于关于因果联系的背景知识。 ### 最佳诊断方法 收集一系列背景知识,来得出假说。不能用来验证假说。 ## 普遍的因果陈述 - 例:一个人嗓子发痒,这是感冒的前兆,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服用了Zicam,结果真的没患感冒。 - “他服用了Zicam,感冒没有发作” √ - “他服用了Zicam,它阻止了感冒发作” × - **普遍的因果陈诉** 和 **具体的因果事件** - “Zicam预防感冒” —— 普遍的因果陈述 - 可以理解为:不是Zicam能预防每一次感冒,而是对于人类而言,复用Zicam和减少感冒的次数之间,具有并非偶然的关联性 - “某某因为吸烟而的了肺癌” —— 具体的因果事件 ## 验证因果假说 > 探讨对因果假说的验证: - 对一铝壶的水进行加热,水沸腾了。重复进行此实验,水又沸腾了。 - 利用**求同法**可形成假说:加热导致水沸腾 - 加热其他壶里的水,水还是沸腾 - 可以排除:铝是水沸腾的原因 - 运用求异法,水是否沸腾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其加热 ### 对照的因果实验 - 例:把感染了感冒病毒的志愿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只给其中一组服用Zicam - 服用Zicam组(实验组)有100人,46%患病 - 另一组(对照组)也有100人,60%患病 - 两组差别(d) 14%算不算偶然? - 实验组100人,差别d高于13%,就不是偶然因素导致的。 - 实验组都服用Zicam,这运用了**求同法** - 两组唯一区别即是否服用Zicam,这运用了**求异法** 在0.05的水平上,差别(d) 有统计学意义的近似值: | 实验组人数 | 必须大于的数字(%)| | :--: | :--: | |10|40| |25|27| |50|19| |100|13| |250|8| |500|6| |1000|4| |1500|3| ## 因果推理中的谬误 - 拒绝以下因果解释: - 过于复杂的 - 与一直事实或理论不相容的 - 模糊、歧义或循环的 - 原则上不可检验的 - 拒绝两个谬误有关的因果解释 - - A与B前后相继,由此证明,A是B的原因 - A和B之间有共变关系,由此证明,A是B的原因 - 之说以说它们是错误的推理,是因为这些推理没有排除下面3个原因: - A与B之间的联系是巧合 - A和B都是由第三种因素导致的(潜在原因) - 是B引起了A,而不是反过来,A引起B(混淆因果) ### 体检中的混淆因果 - 容易混淆的例子:如果你是男性,在准确率为90%的男性膀胱癌检测中,你的体检呈阳性,这说明你有90%的机率患膀胱癌吗? - 准确率为90%的男性膀胱癌检测:在膀胱癌患者中,有90%的人体检呈阳性。 - 要确定你患膀胱癌的机率,还要知道: - 多大比例的非膀胱癌患者在体检中呈阳性(假阳性) - 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基准率) - 假如,假阳性率10%,基准率1%,那么每1000个男性中,平均: - 10人患有膀胱癌 - 这10个人中9个人体检呈阳性 - 990人不会患膀胱癌 - 这990人中99人体检呈阳性 - 总结:平均每1000个男性中,平均108人体检成阳性,而这108人中,只有9人是膀胱癌患者。 - 检测呈阳性,患病概率是9/108=8% ### 忽视统计回归 - “统计回归”和“均值回归” - 指 在测量总体的平均值时体现的统计特性 - 高个子的后代,会一代比一代矮,“回归”到平均身高 - 判断对错,蒙答案,正确率会“回归”到50% ### 缺乏论证,所以得证 “没能证明Zicam不能预防感冒..” - 缺乏否证便没有为证实假说提供任何新的理由 ### 诉诸传闻 之前有 基于传闻证据 进行概括 的错误。 有时候,传闻也用于验证或否证因果假说。 “听说某人xxx,所以xxx” 这样的论证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只是仓促概括或“在此之后”的推理 ### 混淆解释和辩解 - 混淆解释和辩解 - 不假思索的认为试图解释错误行为的原因就是为其辩解 ##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法律上的“原因”是必要条件,没有它,就不会有结果。 不能要求一个人为意外的巧合承担责任。 - 例:摩尔猛击莫顿将其打倒在地,恰逢此时,巨风刮倒了一棵大树压死了倒在地上的莫顿。 - 由于大树倒地纯属意外,不可能被摩尔预见,所以不能要求摩尔为莫顿的死承担法律责任。 - 可以认定摩尔导致了莫顿的伤害 - 不能认定摩尔导致了莫顿的死亡 #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道德价值判断 - 堕胎是不道德的 - 应该教育孩子尊重长者 - 非道德价值判断 - 肯尼迪议员衣着得体 - 电影《阿凡达》有最佳的特效 - 道德推理 - 一致性原则 - 同样的个案必须同等对待,同等对待的个案必须情况相同 - 看起来违背了一致性原则的一方有责任证明他并没有违背一致性原则 - 道德原则 - 对于道德个案,要相同情况同等对待;而道德原则是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 道德推理中的普遍视角 - 后果论 - 主张在确定道德价值时要关注决断、行为或政策的后果。 - 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优于其他可选方案,那么这就是正确的行为 - → 功利主义 - → 利己主义 - → 利他主义 - 义务论 / 道义论 - 功利主义哲学的缺陷是忽略了道德义务 - (遵守诺言 → 获得信誉) ←不值得赞扬,也不该责备 - 仅当因为遵守诺言是正确的而遵守诺言,才是值得称赞的 - 关注后果× 关注动机√ - 道德相对主义 - 正确或错误依赖并决定于其所处的群体或文化 - → 道德主观主义 - 宗教相对主义 - 行为的正确和错误决定于一个人所处的宗教文化或社会 - 宗教绝对主义 - 正确的道德就是“正确”的宗教所接受的原则 - 德性伦理 - 与前面几个不一样,前面几个关注的是正确、适当的行为、决策、实践、政策; - 这个关注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 无法用德性理论解答道德困境(不能确定品性良好的人如何采取行动) ## 法律推理 - 法律大致分为两类问题 - 在个案中适用法律及解释法律 - 法律应该是什么 - 法律推理 - 演绎推理 - 直言推理、真值函数推理、假说推理等 - 非演绎推理 - 概括推理、类比推理、因果推理等 - 诉诸先例 - 法律的证成:四个视角 - 法律道德主义:法律应该认定不道德的行为是违法的 - 伤害原则:禁止X行为唯一合法的基础在于X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 - 法律家长主义:法律为了某人自己的利益禁止或者限制X行为 - 例:法律要求驾驶摩托车时必须带头盔 - 冒犯性原则:如果X行为对他人具有较大的冒犯性,那么就可以禁止X ## 美学推理 - 美学原则 - 含义深远或启迪真理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能够表达其文化或传统的核心价值或信念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有助于带来社会或政治变革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能使体验或欣赏的人感到快乐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能够给人带来有价值的情感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能够带来特定的非情绪性的体验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拥有某种美学特性或展现特殊美学形式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对象是否具有美学价值无法给出论证的理由 1~3:实现客观结果 4~6:创造主观或内心的状态 7:形式 8:趣味无可争论 标签: none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评论已关闭